合作交流
  • “黄河水源涵养区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及水资源预测”科学考察组访问关中平原站
    2023年5月14日,“黄河水源涵养区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及水资源预测”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国庆等一行20余人访问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关中平原站吴一平教授、方焱和徐馨工程师接待了来访专家组。台站人员介绍了关中平原站建站的背景、发展定位、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观测研究工作,并带领科学考察组参观了关中平原站的温室气体观测和碳同位素示踪平台、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以及气象/生态要素观测塔和土壤地下水观测系统,并就在田峪主站和田峪河流域合作开展降雨、土壤水分、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水位的观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王国庆正高级工程师表示:在秦岭北麓典型峪口开展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联合观测对整个重点研发项目十分重要、希望能借助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的地理优势和监测基础,并发挥各单位的特长、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合影留念参观土壤地下水观测系统
    2023-06-01
  • 兰州大学董广辉教授访问并做学术报告

      2021年5月28日,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康树刚研究员邀请,兰州大学董广辉教授来我所开展学术交流,并做题为《从丝绸之路到雪域高原》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谭亮成研究员主持,研究所以及西北大学等等40余名的青年学术骨干和研究生参加。
      报告期间,董广辉教授以农作物(小麦、栗黍、水稻等),动物(牛、马、猪)以及冶金等的东西向传播为切入点,结合多种考古手段和多学科交叉视角讲述了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路线(草原之路/绿洲之路)的时空转换、发展与衰落,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气候驱动机制。之后,董广辉教授基于对青藏高原考古遗址的炭化种子和动物骨骼的考古调查,对高原上先民来源以及人类从末次冰期进入青藏高原到晚全新世的常年定居的过程和驱动力等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大麦、青稞等耐寒作物的传入是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董广辉教授还介绍了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近期发表的关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的工作,该工作指出早在16万年前(倒数第二次冰期),丹尼索瓦人已先于智人到达青藏高原。刷新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和史前人类高海拔环境适应的认识,并为解决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关键基因EPAS1的来源问题提供了新线索。最后董广辉教授还对大小麦起源与传播问题等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发表了看法。
      报告长达两小时有余,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会后,与会人员与董广辉教授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和交流。
      
    202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