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 热烈祝贺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
    通过开展水-土-气-生等多因子变化的连续观测,研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关键过程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发大气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观测、治理和示范的科学观测研究站,服务于区域生态-大气-水环境的修复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公布了包括"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在内的69个入选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的野外站名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野外站的支持下,将进一步聚焦关中平原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和实践问题,提升观测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强示范和服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经过近20年的持续建设,已形成由1个主观测站(秦岭田裕)和6个辅助观测站(高新、曲江、渭水、浐灞和宝鸡)组成并涵盖整个关中平原的观测体系(图1),设有大气环境、化石燃料示踪、环境水文、土壤环境、植物环境等聚焦水-土-气-生的立体化综合观测系统(图2)。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聚焦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科学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水、土壤、生态和环境变化5个方面。通过开展水-土-气-生等多因子变化的连续观测,研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关键过程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发大气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观测、治理和示范的科学观测研究站,服务于区域生态-大气-水环境的修复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2022-03-02
  • 中科院监审局杨卫平局长调研关中平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5月23日,中国科学院监督与审计局杨卫平局长到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对野外台站观测实验原始记录和数据库管理开展调研。站长韩永明研究员介绍了关中平原站的基本概况、数据库管理及共享和台站未来发展规划。杨卫平局长对关中平原站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期间详细查阅了关中平原站大气PM2.5及其他野外观测原始记录,指出原始记录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基石,同时也是科研诚信的试金石,务必要将原始观测采样记录保存好,并就原始记录使用管理等提出建议。随后杨卫平局长参观了关中平原站温室气体观测和碳同位素示踪平台、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以及气象/生态要素观测塔,指出在线观测与实时传输是野外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要做好设备维护和数据安全工作。中国科学院监督与审计局综合处处长严枫,西安分院纪检组组长康贸易、地球环境研究所纪委书记孟繁东陪同调研。合影留念座谈会查看原始记录
    2023-06-01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张金东副厅长带队调研地球环境研究所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2月9日上午,省生态环境厅张金东副厅长带队调研地球环境研究所,并与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关中平原站)、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土高原站)等国家野外观测站科研人员座谈交流。
      张金东副厅长一行参观了地球环境研究所加速器质谱中心和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听取了地球环境研究所基于AMS大型高精度分析装置在年代学、地球和宇宙环境科学方面取得的进展,在大气污染防控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长期服务于国家和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
      孙有斌所长主持座谈会,科技处介绍了研究所发展历史和定位。关中平原站和黄土高原站分别汇报了建站历程和发展定位,台站观测、研究、示范服务和未来发展规划。座谈认为要充分利用好陕西省环境保护大气细粒子重点实验室现有平台,加强研究所和省生态环境厅相关业务部门的交流合作,促进仪器设备和数据共享,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PM2.5和O3协同防控和VOCs减排等提供科技支撑。
      省生态环境厅张金东副厅长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和座谈会,更加深入了解地球环境所在科学研究布局的前瞻性,希望研究所能在关中大气本底、污染防治以及西安市PM2.5变化趋势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和咨询建议。孙有斌所长强调未来研究所将聚力国家黄河战略和省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治污减霾、双碳监测、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服务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办冀武主任、环科院吴金文院长、环境监测中心站杨震站长和办公室一级调研员李欣然等陪同来访。
      参观实验室
      汇报研究所及关中站、黄土站工作
      合影
      
    2022-12-26
  • 长安大学彭建兵院士一行访问关中平原站

      2022年11月2日,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彭建兵院士、李振洪院长、张勤教授和兰恒星教授等一行10余人访问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地球环境所武振坤处长、朱崇抒研究员和金钊研究员等陪同并开展座谈交流。
      关中平原站朱崇抒副站长向专家们介绍了关中平原站建站历程和发展定位,台站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等工作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彭院士团队介绍了陕西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建设方案思路,双方就在关中平原站共同开展立体化监测工作进行了讨论。随后,彭院士一行参观了关中平原站温室气体和碳同位素观测平台、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以及气象/生态要素观测塔等,秦岭国家植物园沈茂才研究员陪同考察了秦岭国家植物园主园区。
      下午,彭院士一行深入田峪河流域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考察,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监测工程进行实地踏勘。彭院士一行的来访考察极大促进了我站与长安大学合作,未来双方将瞄准秦岭北麓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和全域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监测研究平台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同服务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和修复。
      合影留念
      参观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
      
    2022-11-04
  • 暨南大学马楠和王俏巧教授等一行到关中平原站进行学术考察

      2022年8月19日,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马楠教授、王俏巧教授等一行4人到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和高新子观测场进行参观、交流。
      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首先带领专家组参观了高新子观测场实验场地,详细介绍了高新子观测场目前开展的观测研究工作,并重点介绍了至今已持续近20年的离线滤膜采集工作以及站上开展的气溶胶化学、光学及污染气体的在线观测工作。参观过程中,着重交流、讨论了我所自主搭建的固定燃烧源稀释通道采样平台,来访专家对我所在该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参观高新子观测场实验平台
      高新子观测场合影留念
      随后,一行人怀着对关中平原站好奇之心,继续来到田峪主站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探讨。王启元就关中平原站基本情况、建站历程、重要的数据集以及田峪主站的未来发展规划和丰硕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专家组一行参观了田峪观测场中温室气体观测设备、碳同位素示踪平台和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双方就监测条件、监测仪器、监测指标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并畅谈了未来开展更多的潜在合作机会。
      
    2022-08-23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永勇研究员一行到关中平原站参观和交流

          2022年7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永勇研究员、陈少辉副研究员、梁康副研究员等一行12人到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进行参观与交流。
      张永勇研究员一行人合影
          关中平原站在站人员介绍了关中站基本情况、建站历程、重要的数据集以及田峪主站的未来规划;专家组一行参观了田峪温室气体观测和碳同位素示踪平台、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详细了解监测仪器、监测指标等,并在田峪观测样地内进行入渗实验、获取基础的土壤特征参数,采集了田峪河河水样品。
      张永勇研究员结合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河水源涵养区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及水资源预测”子课题的科学目标,在关中平原站人员的协调下,进入秦岭植物园就地保护区的田峪流域进行了考察与调研,最后专家组期望未来与关中平原站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2022-07-25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张霖琳一行访问关中平原站

          2022年7月10日上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张霖琳、副站长曹磊、铜川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阎占强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安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行10人访问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并座谈交流。 
      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首先代表研究所对来访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带领大家参观了田峪主站实验场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牛振川介绍了田峪主站正在开展的观测研究工作,并重点介绍了温室气体观测和碳同位素示踪平台、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气象/生态要素观测塔等。 
      随后座谈会上,孙有斌介绍了地球环境研究所和野外台站的基本情况。牛振川介绍了关中平原站的建站历程、田裕主站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规划和代表性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温室气体和大气14C观测工作。西安邮电大学副教授梁磊汇报了近期依托田峪主站温室气体观测平台开展的国产温室气体监测设备比对情况。来访领导和专家对地球环境所在温室气体监测尤其是化石源CO2排放的14C监测研究表示了浓厚兴趣。 
      与会人员就陕西省温室气体监测展开讨论,希冀关中站与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双方在陕西省温室气体监测与碳排放评估研究中的合作,共同服务于陕西省和国家“双碳”战略。
      参观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观测塔
      参观温室气体监测仪器 
      座谈会现场
      合影留念
       
      
    2022-07-13
  • 关中平原国家站参加第七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

      2021年10月11-12日,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为了解科学数据存储共享的经验和趋势、加快推进研究所国家站建设,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等一行3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本次大会邀请于贵瑞院士、张明高院士、梁顺林教授、周园春研究员做特邀报告,围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数据管理与应用”、“学科领域科学数据治理与服务”、“科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通用技术”三个会议主题布设了25个分会场,会议聚焦野外观测研究站科学数据的生产、管理和融合创新应用展开研讨和交流,重点关注科学数据有效管理、集成整合、开放共享和驱动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标准、基础设施、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科学数据汇交和共享政策,促进我国数据科学不断发展。 
      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科研创新中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资源。此次交流学习提高了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两个国家野外站在数据管理、存储和共享方面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数据汇集和管理工作水平。为野外站今后健全数据标准体系,实现观测数据指标的统一和标准化;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和保障,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野外观测数据的验证工作,为我国碳中和、碳循环等工作提供支撑;台站建设和运行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2-03-02
  • 第六届环境放射性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6日至10日,第6届环境放射性国际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ENVIRA 2021”)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该会议是国际上环境放射性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来自全球这一领域的300多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共计口头报告90余个,墙报70余个。本次会议由希腊Aristotle University in Thessaloniki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期刊、国际放射性生态联合会等协办(图1),会议主题包括陆地与海洋环境放射性研究进展、福岛核事故十年来影响调查、环境放射性分析技术的新发展、放射性核素示踪环境过程研究、核设施对周边环境放射性的影响等。
      地球环境研究所主持的“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专项《带路沿线环境放射性水平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开展了带路沿线区域的环境放射性的国际合作研究,与该系列会议密切相关,项目组和研究所积极与大会主办方协商联合主办本届会议获得主办方的大力支持,目的是推动带路沿线区域环境放射性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并为中国区域的参会者提供服务。国内近20余个单位参加本次会议,包括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
      本届会议中,地球环境研究所环境放射性研究团队应邀做有关我国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分布及来源的特邀报告,范煜坤、张路远、赵雪副研究员,程鹏、付云翀正高级工程师,陈宁高级工程师,张梦婷助理研究员,姜欢助理工程师以及博士生刘苡轩、黄钊、刘佳林、刘许柯分别以报告和展板的形式报道了加速器质谱中心7Be、10Be、14C、129I、U和Pu同位素等在不同环境介质(如气溶胶、雨水、海水、土壤、树轮等)的水平、来源、扩散和影响机制等(图2和图3),受到了参会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讨论(图4)。
      本届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环境放射性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会议中所报道的世界不同区域重要人工放射性核素数据将为理解环境放射性来源、开展核环境安全的示踪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数据,所报道的新技术新方法可为低含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补充新的方法。
      本届会议推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专项《带路沿线环境放射性水平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团队与国内外参会者之间的学术讨论和交流,及时报道宣传了研究所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环境放射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扩大了影响力,有利于项目团队未来在环境放射性和核分析技术领域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更深入地研究带路沿线区域的环境放射性。
      
    2021-12-2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集成与应用示范”课题绩效评价会在西安召开

      2021年8月28-29日,地环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集成与应用示范”课题绩效评价会在西安举办,此次会议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兰英副处长和陕西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王强副处长作为管理专家对课题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了指导。科技部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王自发研究员和陈玖斌研究员参加会议,陕西省大气环境办公室冀武主任作为业务管理专家参会。
      项目负责人曹军骥研究员首先代表项目组感谢科技部、陕西省科技厅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大力支持,简要介绍了项目经过4年的努力,取得系统成果,并有效服务于陕西省及关中各地市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工作,促进了近年来省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绩效评价专家组组长赵景波教授主持了会议,六位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课题总体执行情况,并对照课题任务书目标和考核指标,详细汇报了课题成果及任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专家组听取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对各课题取得的进展和任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就课题成果进一步凝练及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会后项目组针对如何落实专家组提出的建议以及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准备工作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交流讨论。
      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兰英副处长对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
      
    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