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站分布

为系统研究关中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在多圈层交互与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结构演化与功能响应,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经过近20年的持续建设,构建了以“城市核心区—边缘过渡带—生态屏障区—区域背景区”功能梯度为主线的立体观测体系。站点布局结合区域地理格局与生态敏感区分布,设有1个主站、4个子站和1个高海拔区域背景站,覆盖从城市建成区到自然生态边界的关键功能区,形成多尺度、多要素、一体化的城市–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观测网络。

· 城市核心区(高新、曲江子站):位于典型建成区,重点监测大气污染、多源排放与城市热岛效应,解析高强度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果与服务功能的复合影响;

· 边缘过渡带(渭水、梁家滩子站:布设于城市–乡村过渡区和主要河流沿线,集成水文、大气、生物等要素观测,支撑城市扩张边界生态响应、水–碳循环耦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 生态屏障区(秦岭田峪主站):位于秦岭北麓生态过渡带,承担多圈层要素的集成观测任务。聚焦大气–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在自然–人为交互背景下的协同演变过程,评估生态过渡带在削减污染输入、调节气候要素与支撑区域生态安全中的综合功能。;

· 区域背景区(华山西峰):设于高海拔山地,开展区域背景大气组成、垂直输送过程与边界层演变等过程研究,识别城市–区域之间污染物输送路径与背景参照条件。


图1 关中平原范围及台站观测网络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