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 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党支部、西交大环境工程党支部及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赴关中平原国家站联合开展秦岭保护实地研学活动
    6月24日,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党支部及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党支部开展了以“秦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以“党建引领 + 生态保护”为纽带,通过专题学习、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用科技创新筑牢绿色屏障,40余名党员参与活动。实地走访:于生态保护一线感悟责任担当活动伊始,党员们走进秦岭保护“一站三中心”观看秦岭生态保护宣传片,深刻认识到秦岭宛如一条巨龙横亘中华大地,作为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的重要生态屏障地位,肩负着着南北水资源调配的重任。宣传片如同一把钥匙,为每位党员打开了深入理解秦岭生态价值的大门,为后续的研学活动筑牢了思想根基。专题研学:以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随后,党员们参观了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细致了解了关中平原国家站的发展历程、科研布局、实验样地及“观测、研究、示范、服务”诸方面的成效。经过参观学习,党员们了解到关中平原国家站聚焦关中平原的生态环境变化、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通过在人口聚集区开展气-水-土-生态-区域环境等生态系统多因子变化的连续观测,服务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和关中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此次联合参观为双方开展大气、水文、土壤、生态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共同努力为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规划和治理提供决策支撑,为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范式。联学共建:以协同创新激活党建动能在党课和学术报告环节,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党支部书记黄宇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题,为党员们讲授了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党课,旨在引导党员深刻认识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党性修养,在科研和生活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做到慎始、慎独、慎微,保持干净干事、大胆干事的作风,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他还介绍了关中平原国家站的基本情况及最新研究成果,详细展示了在大气、水文、土壤、生物等领域的长期观测数据,为双方碰撞新的科研增长点奠定了基础。西安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徐红梅也作了报告,分享了党支部构成、党建工作及在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领域的科研成果,展现了环境系在党建和科研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双方党员围绕“党建如何赋能环境领域科研工作”深入座谈交流,共同探讨秦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问题,分享各自的党建和科研经验,进一步促进了以党建引领科研的深度合作。最后,由西交大环境工程系学科带头人延卫教授带领全体党员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并强调作风建设与生态治理同频共振,科研人员既要坐得住实验室冷板凳,更要走得出山水间大考场!研学感悟:让作风建设融入科研实践本次联合党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打破了传统党课的固有形式,让党员们置身秦岭绿水青山间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刻领悟到“作风建设”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与科研、工作、生活紧密相连,是多党支部共同探索“党建 + 业务”深度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未来,将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化“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作风提升”的闭环机制,不断加强党组织间的联系与合作,将研学成果转化为攻克环境治理难题的科研动力,为守护秦岭生态屏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生态保护与科研创新的新篇章。
    2025-06-26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期准备会在西安顺利召开
    6月21日至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期准备会在西安周至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总结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与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项目进展。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曹军骥研究员主持。曹军骥对项目整体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特别强调了本次中期准备会对推动项目高质量完成的重要意义。四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各自课题研究进展、创新成果及未来工作计划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汇报。讨论环节,参会人员围绕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成果转化应用以及跨学科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积极发表见解,相互交流经验,现场气氛热烈,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会后,与会人员前往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地参观,详细了解了观测设施的运行原理、监测项目及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与生态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实地参观,参会人员对项目研究实际应用场景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开展科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为各参与单位搭建了一个高效协作、深入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与融合,也为项目中期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组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科研攻关,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目标,力争在相关领域取得更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科学支撑。会议现场参观关中平原国家野外站
    2025-06-24
  • 关中平原国家站与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共探生态环境合作新路径
    6月18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纪委书记孟繁东带队赴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开展合作交流。关中平原国家站站长黄宇、副站长王启元、戴文婷一同参加。陕西省西安植物园主任岳明、科技处负责同志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黄宇介绍了台站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汇缴及气候变化等基础研究和地方服务支撑方面的工作及基础能力建设进展,希望探索双方科研优势交叉方向,在数据共享、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协作,共同服务关中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岳明表示,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生态学及长期生态观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和数据资源,未来可在监测网络上优势互补,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秦岭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孟繁东强调,此次合作是跨学科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为确保合作做实落地见效,双方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推动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未来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基地平台建设、数据共享、长期生态观测网络优化等方面深化协作。双方一致认为,立足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结合西安植物园的物种数据库和关中平原国家站的环境监测数据,构建更完善的生态评估体系。探索联合建设生态监测示范基地,推动珍稀植物保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科普教育,为秦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参观关中平原国家站西安植物园子站
    2025-06-19
  • 关中平原国家站与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成功开展联建活动
    4月3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孙有斌带队赴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开展联建活动。关中平原国家站站长黄宇及我所综合管理处、科技外事处、人事教育处负责同志共同参加活动。我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金章东、西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党委书记段利兵,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宇恒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段利兵介绍了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的基本情况。王宇恒系统阐述了生态环境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特色以及科研成果等内容。在科研报告环节,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系统介绍了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进展、科研方向及未来规划,并就野外台站合作提出建议。原作强以《生态科技赋能秦岭生态保护》为题,详细介绍了秦岭台站以及生态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贾仕宏则以《高校生物多样性研究》为题,介绍了高校校园内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进展。报告交流随后,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通过此次座谈交流,对彼此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科研交叉、数据共享、设备共用、人才培养、野外台站建设等方面互相支持,拓展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未来可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国家野外站的区域监测优势,结合西工大在生态大数据、遥感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实力,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合作,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后,与会人员还一同参观了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科研实验室。合影
    2025-06-05
  • 关中平原站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团队达成国际合作意向
    11月19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一行五人,赴北京与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arkku Kulmala教授团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洽谈,旨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推动野外站高质量发展。11月19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一行五人,赴北京与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arkku Kulmala教授团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洽谈,旨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推动野外站高质量发展。此次洽谈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举行。会上,田杰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关中平原站的建站背景、研究定位、主要研究方向及最新科研进展。Kulmala教授重点介绍了赫尔辛基团队的基本情况和研究专长与重点。双方围绕大气新粒子生成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人才交流、科研协作、平台建设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共识,将依托关中平原站的优质平台,在大气气溶胶成核与增长机制、气溶胶与气候相互作用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并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与人员互访活动,进一步提升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深度。此次会谈标志着关中平原站在国际合作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将有力推动相关科研项目的深入实施,为黄河流域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长足发展贡献力量。Kulmala现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芬兰科学和人文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国家友谊奖获得者。他是国际气溶胶成核理论的奠基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气溶胶的成核与增长机制、气溶胶-大气簇团动力学以及生物圈-气溶胶-云-气候相互作用等。
    2024-12-03
  • 黄宇研究员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月17日,广东省科技大会隆重召开,总结了上年度科技创新工作并对科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会上,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揭晓,黄宇研究员率领的空气净化新技术团队(AirPNT)联合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效常温催化除醛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聚焦新型常温催化材料与技术研发,成功实现了在室温条件下将低浓度、持久释放的甲醛高效分解为无毒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团队通过开发活性炭原位负载工艺、过渡金属氧化物氧空位宏量调控手段及贵金属静电靶向定位策略等新型技术,克服了传统空气净化器除醛寿命短、易产生异味及二次污染等方面的缺点,甲醛去除效率高达99.9%,甲醛累积净化量超10000 mg,展现出卓越的性能。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行业专家鉴定,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奖、中国家用电器年度技术创新成果奖以及AWE艾普兰优秀产品奖等诸多荣誉。同时,该技术还入选了《广东省节能技术、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在行业内居于的领先地位。此外,项目成果已在格力除醛空气净化器系列产品中实现了商品化应用,并获得了央视专题片“品牌强国工程”报道,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空气净化新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环境空气污染控制基础研究与应用示范。团队依托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和室内甲醛污染治理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等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并获得了18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通过将高水平的创新技术在空净领域龙头企业实现高效率转化应用,有效推动了环保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环境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走好抢占科技制高点新征程,为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贡献科技力量。
    2024-11-19
  • 关中平原站与澳门野外站签署合作协议
    2024年9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孙有斌带队赴澳门科技大学开展科技交流。进一步提升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更好的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2024年9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孙有斌带队赴澳门科技大学开展科技交流,并见证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和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澳门野外站)合作协议签署。关中平原站站长韩永明研究员、副站长牛振川研究员和黄汝锦研究员一同前往。澳门野外站依托于澳门科技大学,是首个港澳地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澳门全面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体现。在澳期间,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环境研究院院长、澳门野外站站长马义兵教授陪同参观了澳门野外站,并介绍了该站建设历程、主要工作进展和成果,双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孙有斌所长应邀在留言簿签下“加强陆海合作、促进环境治理”的留言。本次科技交流取得重要成果,在澳门科技大学李行伟校长、陕西省科技厅白崇军副厅长、西安市科技局李志军局长和孙有斌所长等领导的见证下,关中平原站韩永明站长与澳门野外站马义兵站长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生态环境领域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提升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更好的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
    2024-09-10
  • “一带一路”干旱区土壤碳循环国际培训班开幕
    8月18日,关中平原站生态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资助下、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承办了2024年“一带一路”干旱区土壤碳循环国际培训班,开幕式在西安市举行。来自1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24名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国际培训班。此次国际培训班旨在加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土壤碳循环研究领域的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文华、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李建勋、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副主任王学立、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刘春卓等出席开班仪式。此次开班仪式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科技外事处处长李力和培训班班主任、关中平原站生态团队陈骥研究员共同主持。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安芷生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研究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文华、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长李建勋分别进行了致辞。本届培训班从8月18日至8月31日,为期14天,将围绕“一带一路”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开,通过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及技能培训、野外考察、典型案例授课和访谈交流,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学者掌握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的基本研究方法,探索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系统增汇减排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培训班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多所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数十位土壤碳循环领域的杰出学者进行授课。会议合照
    2024-08-20
  • 关中平原站一行赴北京化工大学交流学习
        6月19~20日,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一行赴北京化工大学气溶胶与霾实验室交流学习,双方就大气新粒子生成的化学机制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积极开展讨论,芬兰赫尔辛基大学Joni Kujansuu教授和亓鲁博士参加会议。     气溶胶与霾实验室刘永春教授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研究方向及仪器设备,利用气溶胶质谱仪、多源离子化质谱仪(Nitrate-CIMS、I-CIMS、PTR-MS等)、烟雾箱、黑碳仪等仪器,构建了多种先进的研究方法,结合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等手段,研究复合大气条件下二次气溶胶和臭氧的生成机制和人体健康毒性效应,并开发了重要前体物的控制技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培养夏璊博士围绕新粒子生成的环境与气候效应、气溶胶粒径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讲解,强调了大气新粒子生成显著的环境和气候效应。    20日,夏璊博士带领王启元一行参观了北京化工大学气溶胶观测站点及实验室,详细介绍了站点的全部观测设备。双方就仪器设备维护频率、观测时长等具体操作问题进行了热烈地交流讨论。随后,实验人员对新粒子关联仪器Nitrate-CIMS、Iodide-CIMS、NAIS和离子在线分析仪MARGA等仪器的原理方法、运行维护及数据处理经验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为关中平原站引进新粒子方面的仪器设备提供了全方位的借鉴与参考。    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增进了双方交流了解,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关中平原站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双方将以此为契机,拓宽全方位合作交流领域,加快抢占新粒子领域科技制高点,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关中平原高质量发展!
    2024-06-20
  • 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4月7-9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在西安周至县顺利举行。会后,与会专家实地考察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和高新子观测场。   4月7-9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在西安周至县顺利举行。    关中平原站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卫健院士、副主任曹军骥研究员、委员安芷生院士、顾兆林教授、刘禹研究员和王效科研究员等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科技促发展局地球与资源处段晓男处长、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数据与野外台站处徐波主管、中国科学院基础局科研条件处杨萍研究员、特邀专家于贵瑞院士、陈怡平研究员、沈茂才研究员,以及北京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站长、副站长等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了此次会议。    此外,会议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香河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秦岭国家植物园、西安植物园、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西安市周至县生态环境局和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相关领域专家参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科技外事处李力处长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晏宏副所长代表依托单位致辞;段晓男处长、徐波主管和杨萍主管分别针对野外站的管理、建设规划和目标任务等进行介绍,与会院士及专家从不同方面对关中站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表达了殷切期望。     韩永明站长作了全面的工作汇报,系统介绍了台站建设历程、观测研究、示范服务、交流合作、年度重要进展和未来规划等。关中平原站王启元研究员、牛振川研究员及陈骥研究员,以及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李培月教授分别就PM2.5源解析的构建与应用、温室气体碳同位素观测与示踪、城市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秦岭北麓水环境现状与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介绍。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与会专家对关中平原站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关中平原站下一步科学观测布局、新技术应用和示范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指出关中平原站既要继续保持大气污染防控等传统优势,也要及时了解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新定位、新需求,充分发挥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并就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关中平原水资源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更好的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会后,与会专家实地考察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和高新子观测场。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