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 关中平原国家站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展合作交流
    7月23日,关中平原国家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一行4人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交大二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院开展合作交流,旨在加强双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的科研合作,推动设施资源高效共享,合力为关中城市群居民健康研究贡献力量。座谈会上,关中平原国家站通过宣传片展示了其历史沿革、观测体系、科研布局及在区域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成果。交大二附院陈敬国团队系统介绍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院概况及临床科研优势,并作《花粉过敏性疾病防治现状》专题报告,重点阐述了花粉监测数据在过敏性疾病精准诊疗、早期预防中的关键应用价值。通过充分地沟通交流,双方对彼此的研究方向、技术优势和资源储备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致认为关中平原国家站在生态环境长期监测方面具备技术优势,与交大二附院在临床疾病研究、人群健康数据积累方面具有高度互补性,有助于推动“环境监测-健康效应”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双方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传承老一辈科学家集智攻关、协同创新的学术精神。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在关中城市群生命健康方面的研究合作,共同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关中城市群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区域生态与健康协调发展。参观交大二附院花粉监测站及实验室
    2025-07-24
  • 百余名青年学生探索地球科学奥秘:暑期学生团参观关中平原国家站
    7月15~16日,“陆地生态系统增汇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暑期国际学校的50名学员及第六届“走向西部”夏令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届暑期社会实践班的70名学生,分别前往关中平原国家站开展交流考察与科普学习活动。活动期间,关中平原国家站科研人员为来访学子系统介绍了台站的基本概况、建设发展历程、积累的重要科研数据集,以及田峪主站的未来规划蓝图。学生们先后参观了标准气象场、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大气与土壤温室气体观测平台、动植物观测系统、土壤水文观测系统等核心观测设施,台站科研人员结合具体仪器设备,详细讲解了各观测场的布设原理、监测指标体系(涵盖温湿度、大气成分、土壤碳通量、物种多样性等关键要素)及数据采集情况,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围绕观测仪器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及应用局限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学术交流气氛热烈。通过近距离接触科研设施、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同学们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宏观意义及科学性和实践性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次活动不仅为全球优秀青年学子搭建了了解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平台,有效激发了他们对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科研一线去、到野外实践中去,也进一步提升了关中平原国家站在科研科普领域影响力。作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台站始终遵循“观测 研究 示范、服务”的科学定位,充分发挥科研资源的科普价值,是积极履行科普教育职能、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实践,为培养生态环境科技人才、传播科学知识贡献力量。
    2025-07-17
  •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来所围绕国家野外台站共建举行交流座谈会
    为进一步高质量推动“产-学-研-用”一体系化院地合作工作,7月10日,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张扬、院长党光普一行到访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围绕国家野外台站联合共建等工作进行交流座谈。科技外事处、条件保障处、黄土高原站、关中平原站等负责同志参加座谈。科技外事处处长李力主持座谈。座谈会上,李力代表研究所对张扬、党光普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深切回顾了双方长期的合作渊源,介绍了我所野外台站发展状况,强调未来建立整合资源、合作共赢的深化联合共建机制重要性,共同服务国家、地方高质量发展需要。黄土高原站王云强站长、关中平原站黄宇站长分别围绕台站观测、研究、示范、服务优势资源,结合本领域特色发展实际和“十五五”规划目标,表达了科技合作、院地转化等联合共建合作意向及前景展望。黄宇指出,关中平原国家站将不断推动野外台站综合建设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希冀在生态环境领域资源化利用方面深化合作,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张扬高度评价了研究所、野外台站近年来发展成果,并对野外台站联合共建表示支持与肯定。她详细介绍了陕西农业发展集团整合重组和国企深化改革情况,并就试验基地、实验区、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展开具体说明。党光普联系集团和研究院现阶段发展机遇实际,针对农业保育和装备研发等方面科技需求提出合作愿景。此次会议深入交换了双方发展实际需求,搭建了信息交流服务机制,深化了联合共建机会前景,力求抢抓十五五发展规划机遇实现“以渊源促发展、以合作求共赢”的联合共建目标,以高水平院地科技合作携手支撑引领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建交流座谈会会场
    2025-07-10
  • 关中平原国家站与秦岭国家植物园共谋生态合作新篇
    7月7日,关中平原国家站站长黄宇带队赴秦岭国家植物园开展合作交流,研究所条件保障处副处长张宁宁、关中平原国家站副站长王启元、戴文婷等一同参加。秦岭国家植物园科研处处长邢小宇及相关领域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邢小宇介绍了秦岭国家植物园的基本情况,从植物园的悠久历史、独特地理位置,到丰富的植物资源、先进的科研设施,再到在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王启元系统介绍了关中平原国家站的发展历程、观测体系、科研布局及未来规划,并就双方合作领域给出提议。在交流研讨环节,双方围绕基础建设、科研合作、设施共享及科普研学等核心事项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双方对彼此的研究领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致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传承老一辈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在秦岭及关中城市群生态系统监测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合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共同守护好这座“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
    2025-07-08
  • 关中平原国家站与西安市生态环境空间遥感应用学会成功开展联学共建活动
    7月1日,西安市生态环境空间遥感应用学会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开展“学精神 强作风 促攻坚 庆七一”联学共建,活动由地球环境所所长、党委书记孙有斌主持,双方20余位党员及民主党派代表共同参与活动。与会人员先参观了加速器质谱中心、岩心库、树轮实验室、砗磲实验室、粉尘与环境研究室,深入了解了科研基础平台和研究单元,为交流座谈及后续合作奠定良好基础。交流座谈环节,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关中平原国家站站长黄宇领学习近平总书记《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文章,强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性,以优良党风为指引,强化工作作风,为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推动各项科研和学会工作取得更好成效。粉尘室副主任、关中平原国家站常务副站长王启元从历史沿革、科研方向、研究成果及国家站的功能和作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研究所及关中平原国家站,强调将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国家站的区域监测优势,为未来野外台站合作搭建平台。西安市生态环境空间遥感应用学会会长任远对学会情况及成员单位进行了逐一介绍,重点从发展历程、主要业务领域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展现了学会在生态环境空间遥感应用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发展潜力。与会人员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参观感受、学习心得及单位工作实际,就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并达成重点合作意向,诸如通过无人机、雷达等设备实现对水和土壤环境的高分辨率监测;通过整合遥感卫星等多种数据源,利用数字地球技术构建全球数字三维模型,将空间和时间数据进行高效整合与分析,应用于科普推广服务;科研资源和专业知识的数据整合开发再利用;科研工作中网络信息安全的培训及规范使用。孙有斌表示,希望以此次党建联建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在加强秦岭生态保护等相关领域的实质性合作,以科技创新绘制美丽中国新图景。
    2025-07-03
  • 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党支部、西交大环境工程党支部及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赴关中平原国家站联合开展秦岭保护实地研学活动
    6月24日,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总支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党支部及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环境工程党支部开展了以“秦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以“党建引领 + 生态保护”为纽带,通过专题学习、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用科技创新筑牢绿色屏障,40余名党员参与活动。实地走访:于生态保护一线感悟责任担当活动伊始,党员们走进秦岭保护“一站三中心”观看秦岭生态保护宣传片,深刻认识到秦岭宛如一条巨龙横亘中华大地,作为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的重要生态屏障地位,肩负着着南北水资源调配的重任。宣传片如同一把钥匙,为每位党员打开了深入理解秦岭生态价值的大门,为后续的研学活动筑牢了思想根基。专题研学:以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随后,党员们参观了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细致了解了关中平原国家站的发展历程、科研布局、实验样地及“观测、研究、示范、服务”诸方面的成效。经过参观学习,党员们了解到关中平原国家站聚焦关中平原的生态环境变化、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通过在人口聚集区开展气-水-土-生态-区域环境等生态系统多因子变化的连续观测,服务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和关中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此次联合参观为双方开展大气、水文、土壤、生态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共同努力为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规划和治理提供决策支撑,为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范式。联学共建:以协同创新激活党建动能在党课和学术报告环节,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党支部书记黄宇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题,为党员们讲授了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党课,旨在引导党员深刻认识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党性修养,在科研和生活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做到慎始、慎独、慎微,保持干净干事、大胆干事的作风,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他还介绍了关中平原国家站的基本情况及最新研究成果,详细展示了在大气、水文、土壤、生物等领域的长期观测数据,为双方碰撞新的科研增长点奠定了基础。西安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徐红梅也作了报告,分享了党支部构成、党建工作及在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领域的科研成果,展现了环境系在党建和科研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双方党员围绕“党建如何赋能环境领域科研工作”深入座谈交流,共同探讨秦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问题,分享各自的党建和科研经验,进一步促进了以党建引领科研的深度合作。最后,由西交大环境工程系学科带头人延卫教授带领全体党员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并强调作风建设与生态治理同频共振,科研人员既要坐得住实验室冷板凳,更要走得出山水间大考场!研学感悟:让作风建设融入科研实践本次联合党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打破了传统党课的固有形式,让党员们置身秦岭绿水青山间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刻领悟到“作风建设”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与科研、工作、生活紧密相连,是多党支部共同探索“党建 + 业务”深度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未来,将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化“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作风提升”的闭环机制,不断加强党组织间的联系与合作,将研学成果转化为攻克环境治理难题的科研动力,为守护秦岭生态屏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生态保护与科研创新的新篇章。
    2025-06-26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期准备会在西安顺利召开
    6月21日至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期准备会在西安周至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总结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与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项目进展。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曹军骥研究员主持。曹军骥对项目整体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特别强调了本次中期准备会对推动项目高质量完成的重要意义。四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各自课题研究进展、创新成果及未来工作计划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汇报。讨论环节,参会人员围绕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成果转化应用以及跨学科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积极发表见解,相互交流经验,现场气氛热烈,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会后,与会人员前往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地参观,详细了解了观测设施的运行原理、监测项目及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与生态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实地参观,参会人员对项目研究实际应用场景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开展科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为各参与单位搭建了一个高效协作、深入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与融合,也为项目中期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组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科研攻关,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目标,力争在相关领域取得更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科学支撑。会议现场参观关中平原国家野外站
    2025-06-24
  • 关中平原国家站与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共探生态环境合作新路径
    6月18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纪委书记孟繁东带队赴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开展合作交流。关中平原国家站站长黄宇、副站长王启元、戴文婷一同参加。陕西省西安植物园主任岳明、科技处负责同志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黄宇介绍了台站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汇缴及气候变化等基础研究和地方服务支撑方面的工作及基础能力建设进展,希望探索双方科研优势交叉方向,在数据共享、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协作,共同服务关中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岳明表示,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生态学及长期生态观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和数据资源,未来可在监测网络上优势互补,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秦岭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孟繁东强调,此次合作是跨学科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为确保合作做实落地见效,双方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推动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未来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基地平台建设、数据共享、长期生态观测网络优化等方面深化协作。双方一致认为,立足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结合西安植物园的物种数据库和关中平原国家站的环境监测数据,构建更完善的生态评估体系。探索联合建设生态监测示范基地,推动珍稀植物保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科普教育,为秦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参观关中平原国家站西安植物园子站
    2025-06-19
  • 关中平原国家站与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成功开展联建活动
    4月3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孙有斌带队赴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开展联建活动。关中平原国家站站长黄宇及我所综合管理处、科技外事处、人事教育处负责同志共同参加活动。我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金章东、西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党委书记段利兵,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宇恒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段利兵介绍了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的基本情况。王宇恒系统阐述了生态环境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特色以及科研成果等内容。在科研报告环节,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系统介绍了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进展、科研方向及未来规划,并就野外台站合作提出建议。原作强以《生态科技赋能秦岭生态保护》为题,详细介绍了秦岭台站以及生态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贾仕宏则以《高校生物多样性研究》为题,介绍了高校校园内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进展。报告交流随后,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通过此次座谈交流,对彼此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科研交叉、数据共享、设备共用、人才培养、野外台站建设等方面互相支持,拓展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未来可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国家野外站的区域监测优势,结合西工大在生态大数据、遥感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实力,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合作,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后,与会人员还一同参观了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科研实验室。合影
    2025-06-05
  • 关中平原站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团队达成国际合作意向
    11月19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一行五人,赴北京与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arkku Kulmala教授团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洽谈,旨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推动野外站高质量发展。11月19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一行五人,赴北京与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arkku Kulmala教授团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洽谈,旨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推动野外站高质量发展。此次洽谈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举行。会上,田杰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关中平原站的建站背景、研究定位、主要研究方向及最新科研进展。Kulmala教授重点介绍了赫尔辛基团队的基本情况和研究专长与重点。双方围绕大气新粒子生成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人才交流、科研协作、平台建设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共识,将依托关中平原站的优质平台,在大气气溶胶成核与增长机制、气溶胶与气候相互作用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并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与人员互访活动,进一步提升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深度。此次会谈标志着关中平原站在国际合作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将有力推动相关科研项目的深入实施,为黄河流域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长足发展贡献力量。Kulmala现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芬兰科学和人文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国家友谊奖获得者。他是国际气溶胶成核理论的奠基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气溶胶的成核与增长机制、气溶胶-大气簇团动力学以及生物圈-气溶胶-云-气候相互作用等。
    202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