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关中平原是我国西北地区人类活动最密集区域,也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城市-西安所在地。我国曾有13个朝代建都于此,它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地理位置上,关中平原地处汾渭平原,北接黄土高原,南邻秦岭,这种地形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此外,它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区,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其干旱化有加强的趋势,因此对当地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因此,作为西部最大的人口聚集区,其面临的最紧迫的生态问题是当前的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和生态环境压力,这限制了关中地区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特点是东部相对湿润,而西部相对干旱。关中平原作为半干旱-半湿润的生态过渡区和脆弱区,它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对于它的观测和研究可为了解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为我国干旱区和湿润区的气候背景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从国家科技战略上来说,它目前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黄河生态环境治理”等国家科技战略构想的重要支点。因此,关中平原的生态环境监测对当地和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国家科技布局和战略规划等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急需加强对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观测和综合治理。

关中平原站经过近20年的前期建设,已形成了从地下500米地温到地表水体和土壤、再到地上植被、大气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及其碳同位素的立体综合观测体系。此次通过国家站建设,将进一步整合现有的观测研究力量,形成集多要素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揭示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结构、过程、功能及演变规律,为本地区生态环境规划和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提供决策支撑,并为其它人类密集区的生态环境规划、管理和治理提供范例。


历史沿革节点

2019年12月29-30日,“关中平原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咨询会议成功召开,讨论了作为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站的关中平原站的发展方向、定位和发展规划。

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中站正式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