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公布了入选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的69个野外站名单,“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是其中之一,标志着关中平原站正式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平原站将进一步聚焦关中平原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和实践问题,提升观测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强示范和服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中平原站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经过近20年的持续建设,已形成由1个主观测站(秦岭田峪)和4个子观测站(高新、曲江、渭水、浐灞)、1个辅助观测场(华山西峰)组成并涵盖整个关中平原的观测体系,设有大气环境、化石燃料示踪、环境水文、土壤环境、植物环境等聚焦水-土-气-生的立体化综合观测系统(图1)。关中平原站聚焦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科学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水、土壤、生态和环境变化5个方面。通过开展水-土-气-生等多因子变化的连续观测,研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关键过程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发大气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观测、治理和示范的科学观测研究站,服务于区域生态-大气-水环境的修复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图1 关中平原站主要观测研究内容
关中平原站共有工作人员28人,包括科研人员15人、技术支撑人员10人、管理人员3人。近5年来,关中平原站科研人员承担国家、国际合作和地方政府研究项目10余项,并获各种科技成果奖项10余项。关中平原站在基础条件建设、观测研究、人才队伍、开放共享服务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已建成集大气PM2.5(近20年长序列全组分)、温室气体及碳同位素示踪、生态水文、植被动态和土壤环境等为一体的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未来将持续系统开展区域大气、水、土壤、生态、区域环境变化综合观测及控制实验研究,建成多尺度、多学科的综合性环境观测站,获取人口密集区地球环境变化的综合信息,服务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关中平原站坚持开放共享的办站方针,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省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陕西省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保持长期密切合作,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野外科学观测合作研究平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