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于2021年入选科技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是唯一面向我国西部人口密集区和生态脆弱带设立的重要国家级观测平台。关中平原站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聚焦关中城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绿色发展挑战,建设集生态过程观测、机制研究、技术研发与模式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通过集成多圈层、多要素、和多梯度观测数据,深入开展城市生态综合研究;基于关键技术支撑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区域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与科学决策,打造城市生态研究与区域环境治理的国家级科技支撑基地,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目标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强烈人为干扰叠加影响下,关中平原站聚焦城市区域生态系统演变、环境污染防控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科学问题。依托典型人口密集区,围绕大气、水环境、土壤、城市生态等关键要素,开展多因子、跨圈层、多梯度的长期连续系统观测,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立体观测体系与多要素环境数据库;面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及其关键过程,深入揭示物质循环与能量传输规律,解析城市区域生态变化的动态特征与主要驱动因素;研发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提升对城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认知、过程解析与调控能力。
人才队伍
关中平原站现有固定人员25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3人,正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另有技术支撑人员30余人。截至目前,依托关中站开展工作的研究生100余人,涵盖大气化学、数值—气候模拟、水文与核示踪等交叉领域的研究。
台站观测网络
为系统研究关中城市生态系统在多圈层交互与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结构演化与功能响应,关中平原站构建了以“城市核心区—边缘过渡带—生态屏障区—区域背景区”功能梯度为主线的立体观测体系。站点布局结合区域地理格局与生态敏感区分布,设有1个主站、4个子站和1个高海拔区域背景站,覆盖从城市建成区到自然生态边界的关键功能区,形成多尺度、多要素、一体化的城市–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梯度观测网络。
图1 关中平原站观测网络
图2 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观测场分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