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平原国家野外站召开城市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研讨会
1月12日-13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召开“关中平原国家站城市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关中平原站的主要人员,并邀请到西安交通大学吴一平教授、长安大学李培月教授和刘秀花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彦森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陈骥研究员参会。此外,本次会议还邀请到黄土高原国家野外站的两位副站长王云强研究员和金钊研究员出席。 本次会议由关中平原国家野外站站长韩永明研究员主持,首先由各位邀请专家做了有关城市生态环境与水环境的学术讲座。然后,韩永明研究员总体介绍了关中平原国家野外站的基本情况、科研主攻方向、成果产出、团队建设等,并总结了2023年度工作,提出了未来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与会专家与关中平原站人员一起讨论了在当前城市化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凝练了关中平原国家站在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方面的监测方法、指标、站点布设、以及下一步科研重点等。与会专家表达了未来将加强与关中平原站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关中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研究。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2024-01-16
-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一行人访问关中平原站
11月3日,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梁鸿、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副主任余靓等一行人,访问地球环境研究所,与关中平原站科研人员进行座谈交流。 朱崇抒副站长介绍了关中平原站基本情况、台站建设发展以及主要科研方向等,梁鸿副站长代表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介绍了深圳市关于城市生态及生态红线监测监管能力建设项目,以及大亚湾站基本情况。座谈期间,两站科研人员就城市生态站发展规划进行了充分讨论,希望全力推进人口密集区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技术规范的制定,为开展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变化特征研究提供有效建议,以满足更好地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更深入的研究城市间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 随后,梁鸿副站长一行人前往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进行参观学习,重点参观了关中平原站温室气体观测和碳同位素示踪平台、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以及气象/生态要素观测塔等,就城市野外站的长期定位观测任务与内容、观测指标体系、观测场地设置、观测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交流,希望关中平原站与大湾区站加强合作,未来可以在人口密集区生态系统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3-11-07
-
中科院监审局杨卫平局长调研关中平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5月23日,中国科学院监督与审计局杨卫平局长到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对野外台站观测实验原始记录和数据库管理开展调研。站长韩永明研究员介绍了关中平原站的基本概况、数据库管理及共享和台站未来发展规划。杨卫平局长对关中平原站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期间详细查阅了关中平原站大气PM2.5及其他野外观测原始记录,指出原始记录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基石,同时也是科研诚信的试金石,务必要将原始观测采样记录保存好,并就原始记录使用管理等提出建议。随后杨卫平局长参观了关中平原站温室气体观测和碳同位素示踪平台、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以及气象/生态要素观测塔,指出在线观测与实时传输是野外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要做好设备维护和数据安全工作。中国科学院监督与审计局综合处处长严枫,西安分院纪检组组长康贸易、地球环境研究所纪委书记孟繁东陪同调研。合影留念座谈会查看原始记录
2023-06-01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张金东副厅长带队调研地球环境研究所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2月9日上午,省生态环境厅张金东副厅长带队调研地球环境研究所,并与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关中平原站)、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土高原站)等国家野外观测站科研人员座谈交流。
张金东副厅长一行参观了地球环境研究所加速器质谱中心和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听取了地球环境研究所基于AMS大型高精度分析装置在年代学、地球和宇宙环境科学方面取得的进展,在大气污染防控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长期服务于国家和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
孙有斌所长主持座谈会,科技处介绍了研究所发展历史和定位。关中平原站和黄土高原站分别汇报了建站历程和发展定位,台站观测、研究、示范服务和未来发展规划。座谈认为要充分利用好陕西省环境保护大气细粒子重点实验室现有平台,加强研究所和省生态环境厅相关业务部门的交流合作,促进仪器设备和数据共享,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PM2.5和O3协同防控和VOCs减排等提供科技支撑。
省生态环境厅张金东副厅长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和座谈会,更加深入了解地球环境所在科学研究布局的前瞻性,希望研究所能在关中大气本底、污染防治以及西安市PM2.5变化趋势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和咨询建议。孙有斌所长强调未来研究所将聚力国家黄河战略和省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治污减霾、双碳监测、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服务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办冀武主任、环科院吴金文院长、环境监测中心站杨震站长和办公室一级调研员李欣然等陪同来访。
参观实验室
汇报研究所及关中站、黄土站工作
合影
2022-12-26
-
长安大学彭建兵院士一行访问关中平原站
2022年11月2日,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彭建兵院士、李振洪院长、张勤教授和兰恒星教授等一行10余人访问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地球环境所武振坤处长、朱崇抒研究员和金钊研究员等陪同并开展座谈交流。
关中平原站朱崇抒副站长向专家们介绍了关中平原站建站历程和发展定位,台站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等工作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彭院士团队介绍了陕西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建设方案思路,双方就在关中平原站共同开展立体化监测工作进行了讨论。随后,彭院士一行参观了关中平原站温室气体和碳同位素观测平台、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以及气象/生态要素观测塔等,秦岭国家植物园沈茂才研究员陪同考察了秦岭国家植物园主园区。
下午,彭院士一行深入田峪河流域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考察,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监测工程进行实地踏勘。彭院士一行的来访考察极大促进了我站与长安大学合作,未来双方将瞄准秦岭北麓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和全域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监测研究平台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同服务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和修复。
合影留念
参观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
2022-11-04
-
暨南大学马楠和王俏巧教授等一行到关中平原站进行学术考察
2022年8月19日,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马楠教授、王俏巧教授等一行4人到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和高新子观测场进行参观、交流。
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首先带领专家组参观了高新子观测场实验场地,详细介绍了高新子观测场目前开展的观测研究工作,并重点介绍了至今已持续近20年的离线滤膜采集工作以及站上开展的气溶胶化学、光学及污染气体的在线观测工作。参观过程中,着重交流、讨论了我所自主搭建的固定燃烧源稀释通道采样平台,来访专家对我所在该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参观高新子观测场实验平台
高新子观测场合影留念
随后,一行人怀着对关中平原站好奇之心,继续来到田峪主站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探讨。王启元就关中平原站基本情况、建站历程、重要的数据集以及田峪主站的未来发展规划和丰硕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专家组一行参观了田峪观测场中温室气体观测设备、碳同位素示踪平台和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双方就监测条件、监测仪器、监测指标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并畅谈了未来开展更多的潜在合作机会。
2022-08-23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永勇研究员一行到关中平原站参观和交流
2022年7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永勇研究员、陈少辉副研究员、梁康副研究员等一行12人到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进行参观与交流。
张永勇研究员一行人合影
关中平原站在站人员介绍了关中站基本情况、建站历程、重要的数据集以及田峪主站的未来规划;专家组一行参观了田峪温室气体观测和碳同位素示踪平台、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详细了解监测仪器、监测指标等,并在田峪观测样地内进行入渗实验、获取基础的土壤特征参数,采集了田峪河河水样品。
张永勇研究员结合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河水源涵养区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及水资源预测”子课题的科学目标,在关中平原站人员的协调下,进入秦岭植物园就地保护区的田峪流域进行了考察与调研,最后专家组期望未来与关中平原站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2022-07-25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张霖琳一行访问关中平原站
2022年7月10日上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张霖琳、副站长曹磊、铜川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阎占强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安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行10人访问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并座谈交流。
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首先代表研究所对来访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带领大家参观了田峪主站实验场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牛振川介绍了田峪主站正在开展的观测研究工作,并重点介绍了温室气体观测和碳同位素示踪平台、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气象/生态要素观测塔等。
随后座谈会上,孙有斌介绍了地球环境研究所和野外台站的基本情况。牛振川介绍了关中平原站的建站历程、田裕主站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规划和代表性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温室气体和大气14C观测工作。西安邮电大学副教授梁磊汇报了近期依托田峪主站温室气体观测平台开展的国产温室气体监测设备比对情况。来访领导和专家对地球环境所在温室气体监测尤其是化石源CO2排放的14C监测研究表示了浓厚兴趣。
与会人员就陕西省温室气体监测展开讨论,希冀关中站与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双方在陕西省温室气体监测与碳排放评估研究中的合作,共同服务于陕西省和国家“双碳”战略。
参观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观测塔
参观温室气体监测仪器
座谈会现场
合影留念
2022-07-13
-
热烈祝贺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
通过开展水-土-气-生等多因子变化的连续观测,研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关键过程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发大气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观测、治理和示范的科学观测研究站,服务于区域生态-大气-水环境的修复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公布了包括"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在内的69个入选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的野外站名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野外站的支持下,将进一步聚焦关中平原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和实践问题,提升观测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强示范和服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经过近20年的持续建设,已形成由1个主观测站(秦岭田裕)和6个辅助观测站(高新、曲江、渭水、浐灞和宝鸡)组成并涵盖整个关中平原的观测体系(图1),设有大气环境、化石燃料示踪、环境水文、土壤环境、植物环境等聚焦水-土-气-生的立体化综合观测系统(图2)。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聚焦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科学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水、土壤、生态和环境变化5个方面。通过开展水-土-气-生等多因子变化的连续观测,研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关键过程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发大气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观测、治理和示范的科学观测研究站,服务于区域生态-大气-水环境的修复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2022-03-02
-
关中平原国家站参加第七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
2021年10月11-12日,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为了解科学数据存储共享的经验和趋势、加快推进研究所国家站建设,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等一行3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本次大会邀请于贵瑞院士、张明高院士、梁顺林教授、周园春研究员做特邀报告,围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数据管理与应用”、“学科领域科学数据治理与服务”、“科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通用技术”三个会议主题布设了25个分会场,会议聚焦野外观测研究站科学数据的生产、管理和融合创新应用展开研讨和交流,重点关注科学数据有效管理、集成整合、开放共享和驱动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标准、基础设施、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科学数据汇交和共享政策,促进我国数据科学不断发展。
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科研创新中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资源。此次交流学习提高了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两个国家野外站在数据管理、存储和共享方面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数据汇集和管理工作水平。为野外站今后健全数据标准体系,实现观测数据指标的统一和标准化;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和保障,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野外观测数据的验证工作,为我国碳中和、碳循环等工作提供支撑;台站建设和运行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