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 长安大学彭建兵院士一行访问关中平原站

      2022年11月2日,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彭建兵院士、李振洪院长、张勤教授和兰恒星教授等一行10余人访问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地球环境所武振坤处长、朱崇抒研究员和金钊研究员等陪同并开展座谈交流。
      关中平原站朱崇抒副站长向专家们介绍了关中平原站建站历程和发展定位,台站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等工作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彭院士团队介绍了陕西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建设方案思路,双方就在关中平原站共同开展立体化监测工作进行了讨论。随后,彭院士一行参观了关中平原站温室气体和碳同位素观测平台、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以及气象/生态要素观测塔等,秦岭国家植物园沈茂才研究员陪同考察了秦岭国家植物园主园区。
      下午,彭院士一行深入田峪河流域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考察,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监测工程进行实地踏勘。彭院士一行的来访考察极大促进了我站与长安大学合作,未来双方将瞄准秦岭北麓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和全域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监测研究平台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同服务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和修复。
      合影留念
      参观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
      
    2022-11-04
  • 暨南大学马楠和王俏巧教授等一行到关中平原站进行学术考察

      2022年8月19日,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马楠教授、王俏巧教授等一行4人到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和高新子观测场进行参观、交流。
      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首先带领专家组参观了高新子观测场实验场地,详细介绍了高新子观测场目前开展的观测研究工作,并重点介绍了至今已持续近20年的离线滤膜采集工作以及站上开展的气溶胶化学、光学及污染气体的在线观测工作。参观过程中,着重交流、讨论了我所自主搭建的固定燃烧源稀释通道采样平台,来访专家对我所在该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参观高新子观测场实验平台
      高新子观测场合影留念
      随后,一行人怀着对关中平原站好奇之心,继续来到田峪主站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探讨。王启元就关中平原站基本情况、建站历程、重要的数据集以及田峪主站的未来发展规划和丰硕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专家组一行参观了田峪观测场中温室气体观测设备、碳同位素示踪平台和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双方就监测条件、监测仪器、监测指标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并畅谈了未来开展更多的潜在合作机会。
      
    2022-08-23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永勇研究员一行到关中平原站参观和交流

          2022年7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永勇研究员、陈少辉副研究员、梁康副研究员等一行12人到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进行参观与交流。
      张永勇研究员一行人合影
          关中平原站在站人员介绍了关中站基本情况、建站历程、重要的数据集以及田峪主站的未来规划;专家组一行参观了田峪温室气体观测和碳同位素示踪平台、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详细了解监测仪器、监测指标等,并在田峪观测样地内进行入渗实验、获取基础的土壤特征参数,采集了田峪河河水样品。
      张永勇研究员结合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河水源涵养区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及水资源预测”子课题的科学目标,在关中平原站人员的协调下,进入秦岭植物园就地保护区的田峪流域进行了考察与调研,最后专家组期望未来与关中平原站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2022-07-25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张霖琳一行访问关中平原站

          2022年7月10日上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张霖琳、副站长曹磊、铜川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阎占强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安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行10人访问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并座谈交流。 
      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首先代表研究所对来访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带领大家参观了田峪主站实验场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牛振川介绍了田峪主站正在开展的观测研究工作,并重点介绍了温室气体观测和碳同位素示踪平台、气溶胶/气体综合观测平台、气象/生态要素观测塔等。 
      随后座谈会上,孙有斌介绍了地球环境研究所和野外台站的基本情况。牛振川介绍了关中平原站的建站历程、田裕主站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规划和代表性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温室气体和大气14C观测工作。西安邮电大学副教授梁磊汇报了近期依托田峪主站温室气体观测平台开展的国产温室气体监测设备比对情况。来访领导和专家对地球环境所在温室气体监测尤其是化石源CO2排放的14C监测研究表示了浓厚兴趣。 
      与会人员就陕西省温室气体监测展开讨论,希冀关中站与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双方在陕西省温室气体监测与碳排放评估研究中的合作,共同服务于陕西省和国家“双碳”战略。
      参观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观测塔
      参观温室气体监测仪器 
      座谈会现场
      合影留念
       
      
    2022-07-13
  • 关中平原国家站参加第七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

      2021年10月11-12日,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为了解科学数据存储共享的经验和趋势、加快推进研究所国家站建设,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等一行3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本次大会邀请于贵瑞院士、张明高院士、梁顺林教授、周园春研究员做特邀报告,围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数据管理与应用”、“学科领域科学数据治理与服务”、“科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通用技术”三个会议主题布设了25个分会场,会议聚焦野外观测研究站科学数据的生产、管理和融合创新应用展开研讨和交流,重点关注科学数据有效管理、集成整合、开放共享和驱动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标准、基础设施、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科学数据汇交和共享政策,促进我国数据科学不断发展。 
      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科研创新中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资源。此次交流学习提高了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两个国家野外站在数据管理、存储和共享方面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数据汇集和管理工作水平。为野外站今后健全数据标准体系,实现观测数据指标的统一和标准化;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和保障,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野外观测数据的验证工作,为我国碳中和、碳循环等工作提供支撑;台站建设和运行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2-03-02
  • 第六届环境放射性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6日至10日,第6届环境放射性国际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ENVIRA 2021”)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该会议是国际上环境放射性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来自全球这一领域的300多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共计口头报告90余个,墙报70余个。本次会议由希腊Aristotle University in Thessaloniki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期刊、国际放射性生态联合会等协办(图1),会议主题包括陆地与海洋环境放射性研究进展、福岛核事故十年来影响调查、环境放射性分析技术的新发展、放射性核素示踪环境过程研究、核设施对周边环境放射性的影响等。
      地球环境研究所主持的“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专项《带路沿线环境放射性水平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开展了带路沿线区域的环境放射性的国际合作研究,与该系列会议密切相关,项目组和研究所积极与大会主办方协商联合主办本届会议获得主办方的大力支持,目的是推动带路沿线区域环境放射性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并为中国区域的参会者提供服务。国内近20余个单位参加本次会议,包括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
      本届会议中,地球环境研究所环境放射性研究团队应邀做有关我国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分布及来源的特邀报告,范煜坤、张路远、赵雪副研究员,程鹏、付云翀正高级工程师,陈宁高级工程师,张梦婷助理研究员,姜欢助理工程师以及博士生刘苡轩、黄钊、刘佳林、刘许柯分别以报告和展板的形式报道了加速器质谱中心7Be、10Be、14C、129I、U和Pu同位素等在不同环境介质(如气溶胶、雨水、海水、土壤、树轮等)的水平、来源、扩散和影响机制等(图2和图3),受到了参会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讨论(图4)。
      本届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环境放射性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会议中所报道的世界不同区域重要人工放射性核素数据将为理解环境放射性来源、开展核环境安全的示踪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数据,所报道的新技术新方法可为低含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补充新的方法。
      本届会议推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专项《带路沿线环境放射性水平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团队与国内外参会者之间的学术讨论和交流,及时报道宣传了研究所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环境放射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扩大了影响力,有利于项目团队未来在环境放射性和核分析技术领域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更深入地研究带路沿线区域的环境放射性。
      
    2021-12-2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集成与应用示范”课题绩效评价会在西安召开

      2021年8月28-29日,地环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集成与应用示范”课题绩效评价会在西安举办,此次会议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兰英副处长和陕西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王强副处长作为管理专家对课题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了指导。科技部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王自发研究员和陈玖斌研究员参加会议,陕西省大气环境办公室冀武主任作为业务管理专家参会。
      项目负责人曹军骥研究员首先代表项目组感谢科技部、陕西省科技厅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大力支持,简要介绍了项目经过4年的努力,取得系统成果,并有效服务于陕西省及关中各地市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工作,促进了近年来省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绩效评价专家组组长赵景波教授主持了会议,六位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课题总体执行情况,并对照课题任务书目标和考核指标,详细汇报了课题成果及任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专家组听取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对各课题取得的进展和任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就课题成果进一步凝练及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会后项目组针对如何落实专家组提出的建议以及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准备工作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交流讨论。
      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兰英副处长对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
      
    2021-08-31
  • 关中平原-黄土高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所内交流会成功召开

      1月26日, “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和“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关键带站)联合召开了野外站的所内交流会。会议期间,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站长韩永明研究员和黄土高原关键带站副站长王云强研究员向全所人员分别介绍了两个野外站的发展历程、建站目的和意义、领域方向和定位、野外站基本条件、团队与代表性成果、发展规划设想等;随后,参会人员针对野外站的研究方向布局、基础平台建设、日常运行管理、数据共享机制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讨论。 
      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一方面增进了全所职工对我所两个野外站的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会间形成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我所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野外站将秉承开放、联合、共赢的建站理念,努力建设我所的两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韩永明站长介绍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
      王云强副站长介绍黄土高原关键带站
      
    2021-01-28
  • 关中平原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咨询会议成功召开
    2019年12月29-3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协办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咨询会议”在西安成功召开。
      2019年12月29-3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协办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咨询会议”在西安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从事野外观测研究和野外站管理的专家30余位,包括安芷生、周卫健、傅伯杰、邵明安、于贵瑞、彭建兵6位中科院院士,以及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陕西省科技厅、延安市、宝塔区、洛川县等各级领导参会。会议重点讨论了地球环境研究所新入选的两个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站“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和“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黄土高原站)的方向、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旨在发挥专家的力量提升两个野外站的国际视野、前沿布局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和刘禹所长致欢迎辞,周卫健院士对专家们在年底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参会表示衷心感谢,刘禹所长对专家们在研究所野外台站建设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希望专家多提宝贵意见,继续推动两个野外站的建设和管理。会议特邀八位专家专门针对野外观测站的学科发展和建设管理经验进行交流。
       
      周卫健院士与刘禹所长分别致辞
      傅伯杰院士以“地球关键带与地表过程”为题,从地球关键带的特点、研究意义、地球关键带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地理学发展角度,总结了地理学发展历史,并从技术方法、数据来源、研究主题、发展目标和研究范式等方面,指出地理学已经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化的新时代地理科学;介绍了地表水土过程、地表生态过程、人地系统过程等地表过程研究前沿,并指出地球关键带观测与研究的重要意义。
      傅伯杰院士作报告
      于贵瑞院士以“生态环境长期观测研究及发展态势”为题,介绍了生态系统及环境变化观测研究涉及的概念、资源环境问题与应对措施,指出通过长期立体观测提供生态环境信息保障的重要性;总结了国内外的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特征、定位与科学问题,包括ILTER、CZO、NEON、TERN、CERN等;从生态环境系统管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等角度,指出了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及其发展的新趋势。
      于贵瑞院士作报告
      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金国胜主任科员介绍了2019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领域布局和建设思路,指出野外站建设要对标科技部发布的指南,强调集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一体,凝练野外站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杨萍研究员以“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情况介绍”为主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野外站概况,包括野外站联盟和联合基金等提升能力的具体举措,指出野外站网络的发展改革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结合院野外站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管理体制及相关机构职责。
       
      环江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沙坡头站站长李新荣研究员、太湖站站长秦伯强研究员、内蒙古草原站站长白永飞研究员和宁波城市站副站长肖航研究员分别就各自野外站的历史、方向、定位、取得学术成果、管理经验和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
      与会专家讨论
      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牛振川、王云强和金钊研究员分别就关中平原站和黄土高原站的基本情况和代表性学术成果做了汇报。与会专家根据两个野外站的情况介绍,针对两个野外站当前存在的不足、未来发展目标、方向、定位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方面等提出了很好建议。关中平原站应以人口密集区的关中城市群环境治理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健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的观测设施、研究技术与示范,提高服务关中城市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能力;黄土高原站应从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和国家层面去凝练野外站的定位、发展目标和建设管理,联合地方政府、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力量,提高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科技能力。
       
      会议宣布成立两个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安芷生院士为学术委员颁发了聘书,并希望地球环境所人员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向优秀野外站学习,切实提高两个野外站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提高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会议合影
      2019年12月29-3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协办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咨询会议”在西安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从事野外观测研究和野外站管理的专家30余位,包括安芷生、周卫健、傅伯杰、邵明安、于贵瑞、彭建兵6位中科院院士,以及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陕西省科技厅、延安市、宝塔区、洛川县等各级领导参会。会议重点讨论了地球环境研究所新入选的两个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站“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和“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黄土高原站)的方向、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旨在发挥专家的力量提升两个野外站的国际视野、前沿布局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和刘禹所长致欢迎辞,周卫健院士对专家们在年底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参会表示衷心感谢,刘禹所长对专家们在研究所野外台站建设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希望专家多提宝贵意见,继续推动两个野外站的建设和管理。会议特邀八位专家专门针对野外观测站的学科发展和建设管理经验进行交流。
       
      周卫健院士致辞
       
      刘禹所长致辞
       
      傅伯杰院士以“地球关键带与地表过程”为题,从地球关键带的特点、研究意义、地球关键带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地理学发展角度,总结了地理学发展历史,并从技术方法、数据来源、研究主题、发展目标和研究范式等方面,指出地理学已经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化的新时代地理科学;介绍了地表水土过程、地表生态过程、人地系统过程等地表过程研究前沿,并指出地球关键带观测与研究的重要意义。
       
      傅伯杰院士作报告
       
      于贵瑞院士以“生态环境长期观测研究及发展态势”为题,介绍了生态系统及环境变化观测研究涉及的概念、资源环境问题与应对措施,指出通过长期立体观测提供生态环境信息保障的重要性;总结了国内外的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特征、定位与科学问题,包括ILTER、CZO、NEON、TERN、CERN等;从生态环境系统管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等角度,指出了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及其发展的新趋势。
       
       
      于贵瑞院士作报告
       
      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金国胜主任科员介绍了2019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领域布局和建设思路,指出野外站建设要对标科技部发布的指南,强调集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一体,凝练野外站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杨萍研究员以“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情况介绍”为主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野外站概况,包括野外站联盟和联合基金等提升能力的具体举措,指出野外站网络的发展改革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结合院野外站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管理体制及相关机构职责。
       
      环江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沙坡头站站长李新荣研究员、太湖站站长秦伯强研究员、内蒙古草原站站长白永飞研究员和宁波城市站副站长肖航研究员分别就各自野外站的历史、方向、定位、取得学术成果、管理经验和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
        
      与会专家讨论
       
      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牛振川、王云强和金钊研究员分别就关中平原站和黄土高原站的基本情况和代表性学术成果做了汇报。与会专家根据两个野外站的情况介绍,针对两个野外站当前存在的不足、未来发展目标、方向、定位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方面等提出了很好建议。关中平原站应以人口密集区的关中城市群环境治理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健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的观测设施、研究技术与示范,提高服务关中城市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能力;黄土高原站应从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和国家层面去凝练野外站的定位、发展目标和建设管理,联合地方政府、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力量,提高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科技能力。
       
      会议宣布成立两个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安芷生院士为学术委员颁发了聘书,并希望地球环境所人员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向优秀野外站学习,切实提高两个野外站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提高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会议合影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