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届环境放射性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6日至10日,第6届环境放射性国际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ENVIRA 2021”)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该会议是国际上环境放射性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来自全球这一领域的300多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共计口头报告90余个,墙报70余个。本次会议由希腊Aristotle University in Thessaloniki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期刊、国际放射性生态联合会等协办(图1),会议主题包括陆地与海洋环境放射性研究进展、福岛核事故十年来影响调查、环境放射性分析技术的新发展、放射性核素示踪环境过程研究、核设施对周边环境放射性的影响等。
地球环境研究所主持的“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专项《带路沿线环境放射性水平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开展了带路沿线区域的环境放射性的国际合作研究,与该系列会议密切相关,项目组和研究所积极与大会主办方协商联合主办本届会议获得主办方的大力支持,目的是推动带路沿线区域环境放射性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并为中国区域的参会者提供服务。国内近20余个单位参加本次会议,包括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
本届会议中,地球环境研究所环境放射性研究团队应邀做有关我国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分布及来源的特邀报告,范煜坤、张路远、赵雪副研究员,程鹏、付云翀正高级工程师,陈宁高级工程师,张梦婷助理研究员,姜欢助理工程师以及博士生刘苡轩、黄钊、刘佳林、刘许柯分别以报告和展板的形式报道了加速器质谱中心7Be、10Be、14C、129I、U和Pu同位素等在不同环境介质(如气溶胶、雨水、海水、土壤、树轮等)的水平、来源、扩散和影响机制等(图2和图3),受到了参会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讨论(图4)。
本届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环境放射性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会议中所报道的世界不同区域重要人工放射性核素数据将为理解环境放射性来源、开展核环境安全的示踪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数据,所报道的新技术新方法可为低含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补充新的方法。
本届会议推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专项《带路沿线环境放射性水平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团队与国内外参会者之间的学术讨论和交流,及时报道宣传了研究所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环境放射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扩大了影响力,有利于项目团队未来在环境放射性和核分析技术领域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更深入地研究带路沿线区域的环境放射性。
2021-12-2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集成与应用示范”课题绩效评价会在西安召开
2021年8月28-29日,地环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集成与应用示范”课题绩效评价会在西安举办,此次会议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兰英副处长和陕西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王强副处长作为管理专家对课题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了指导。科技部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王自发研究员和陈玖斌研究员参加会议,陕西省大气环境办公室冀武主任作为业务管理专家参会。
项目负责人曹军骥研究员首先代表项目组感谢科技部、陕西省科技厅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大力支持,简要介绍了项目经过4年的努力,取得系统成果,并有效服务于陕西省及关中各地市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工作,促进了近年来省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绩效评价专家组组长赵景波教授主持了会议,六位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课题总体执行情况,并对照课题任务书目标和考核指标,详细汇报了课题成果及任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专家组听取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对各课题取得的进展和任务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就课题成果进一步凝练及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会后项目组针对如何落实专家组提出的建议以及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准备工作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交流讨论。
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兰英副处长对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
2021-08-31
-
关中平原-黄土高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所内交流会成功召开
1月26日, “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和“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关键带站)联合召开了野外站的所内交流会。会议期间,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站长韩永明研究员和黄土高原关键带站副站长王云强研究员向全所人员分别介绍了两个野外站的发展历程、建站目的和意义、领域方向和定位、野外站基本条件、团队与代表性成果、发展规划设想等;随后,参会人员针对野外站的研究方向布局、基础平台建设、日常运行管理、数据共享机制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讨论。
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一方面增进了全所职工对我所两个野外站的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会间形成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我所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野外站将秉承开放、联合、共赢的建站理念,努力建设我所的两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韩永明站长介绍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站
王云强副站长介绍黄土高原关键带站
2021-01-28
-
关中平原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咨询会议成功召开
2019年12月29-3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协办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咨询会议”在西安成功召开。
2019年12月29-3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协办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咨询会议”在西安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从事野外观测研究和野外站管理的专家30余位,包括安芷生、周卫健、傅伯杰、邵明安、于贵瑞、彭建兵6位中科院院士,以及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陕西省科技厅、延安市、宝塔区、洛川县等各级领导参会。会议重点讨论了地球环境研究所新入选的两个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站“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和“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黄土高原站)的方向、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旨在发挥专家的力量提升两个野外站的国际视野、前沿布局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和刘禹所长致欢迎辞,周卫健院士对专家们在年底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参会表示衷心感谢,刘禹所长对专家们在研究所野外台站建设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希望专家多提宝贵意见,继续推动两个野外站的建设和管理。会议特邀八位专家专门针对野外观测站的学科发展和建设管理经验进行交流。
周卫健院士与刘禹所长分别致辞
傅伯杰院士以“地球关键带与地表过程”为题,从地球关键带的特点、研究意义、地球关键带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地理学发展角度,总结了地理学发展历史,并从技术方法、数据来源、研究主题、发展目标和研究范式等方面,指出地理学已经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化的新时代地理科学;介绍了地表水土过程、地表生态过程、人地系统过程等地表过程研究前沿,并指出地球关键带观测与研究的重要意义。
傅伯杰院士作报告
于贵瑞院士以“生态环境长期观测研究及发展态势”为题,介绍了生态系统及环境变化观测研究涉及的概念、资源环境问题与应对措施,指出通过长期立体观测提供生态环境信息保障的重要性;总结了国内外的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特征、定位与科学问题,包括ILTER、CZO、NEON、TERN、CERN等;从生态环境系统管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等角度,指出了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及其发展的新趋势。
于贵瑞院士作报告
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金国胜主任科员介绍了2019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领域布局和建设思路,指出野外站建设要对标科技部发布的指南,强调集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一体,凝练野外站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杨萍研究员以“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情况介绍”为主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野外站概况,包括野外站联盟和联合基金等提升能力的具体举措,指出野外站网络的发展改革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结合院野外站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管理体制及相关机构职责。
环江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沙坡头站站长李新荣研究员、太湖站站长秦伯强研究员、内蒙古草原站站长白永飞研究员和宁波城市站副站长肖航研究员分别就各自野外站的历史、方向、定位、取得学术成果、管理经验和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
与会专家讨论
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牛振川、王云强和金钊研究员分别就关中平原站和黄土高原站的基本情况和代表性学术成果做了汇报。与会专家根据两个野外站的情况介绍,针对两个野外站当前存在的不足、未来发展目标、方向、定位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方面等提出了很好建议。关中平原站应以人口密集区的关中城市群环境治理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健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的观测设施、研究技术与示范,提高服务关中城市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能力;黄土高原站应从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和国家层面去凝练野外站的定位、发展目标和建设管理,联合地方政府、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力量,提高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科技能力。
会议宣布成立两个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安芷生院士为学术委员颁发了聘书,并希望地球环境所人员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向优秀野外站学习,切实提高两个野外站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提高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会议合影
2019年12月29-3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小组协办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野外观测研究站发展咨询会议”在西安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从事野外观测研究和野外站管理的专家30余位,包括安芷生、周卫健、傅伯杰、邵明安、于贵瑞、彭建兵6位中科院院士,以及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陕西省科技厅、延安市、宝塔区、洛川县等各级领导参会。会议重点讨论了地球环境研究所新入选的两个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站“关中平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和“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黄土高原站)的方向、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旨在发挥专家的力量提升两个野外站的国际视野、前沿布局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和刘禹所长致欢迎辞,周卫健院士对专家们在年底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参会表示衷心感谢,刘禹所长对专家们在研究所野外台站建设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希望专家多提宝贵意见,继续推动两个野外站的建设和管理。会议特邀八位专家专门针对野外观测站的学科发展和建设管理经验进行交流。
周卫健院士致辞
刘禹所长致辞
傅伯杰院士以“地球关键带与地表过程”为题,从地球关键带的特点、研究意义、地球关键带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地球关键带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地理学发展角度,总结了地理学发展历史,并从技术方法、数据来源、研究主题、发展目标和研究范式等方面,指出地理学已经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化的新时代地理科学;介绍了地表水土过程、地表生态过程、人地系统过程等地表过程研究前沿,并指出地球关键带观测与研究的重要意义。
傅伯杰院士作报告
于贵瑞院士以“生态环境长期观测研究及发展态势”为题,介绍了生态系统及环境变化观测研究涉及的概念、资源环境问题与应对措施,指出通过长期立体观测提供生态环境信息保障的重要性;总结了国内外的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特征、定位与科学问题,包括ILTER、CZO、NEON、TERN、CERN等;从生态环境系统管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等角度,指出了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及其发展的新趋势。
于贵瑞院士作报告
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金国胜主任科员介绍了2019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领域布局和建设思路,指出野外站建设要对标科技部发布的指南,强调集观测、研究、示范和服务一体,凝练野外站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杨萍研究员以“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情况介绍”为主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野外站概况,包括野外站联盟和联合基金等提升能力的具体举措,指出野外站网络的发展改革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结合院野外站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管理体制及相关机构职责。
环江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沙坡头站站长李新荣研究员、太湖站站长秦伯强研究员、内蒙古草原站站长白永飞研究员和宁波城市站副站长肖航研究员分别就各自野外站的历史、方向、定位、取得学术成果、管理经验和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
与会专家讨论
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牛振川、王云强和金钊研究员分别就关中平原站和黄土高原站的基本情况和代表性学术成果做了汇报。与会专家根据两个野外站的情况介绍,针对两个野外站当前存在的不足、未来发展目标、方向、定位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方面等提出了很好建议。关中平原站应以人口密集区的关中城市群环境治理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健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的观测设施、研究技术与示范,提高服务关中城市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能力;黄土高原站应从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和国家层面去凝练野外站的定位、发展目标和建设管理,联合地方政府、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力量,提高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科技能力。
会议宣布成立两个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安芷生院士为学术委员颁发了聘书,并希望地球环境所人员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向优秀野外站学习,切实提高两个野外站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提高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会议合影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