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平原站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团队达成国际合作意向
11月19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一行五人,赴北京与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arkku Kulmala教授团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洽谈,旨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推动野外站高质量发展。11月19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一行五人,赴北京与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Markku Kulmala教授团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洽谈,旨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推动野外站高质量发展。此次洽谈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举行。会上,田杰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关中平原站的建站背景、研究定位、主要研究方向及最新科研进展。Kulmala教授重点介绍了赫尔辛基团队的基本情况和研究专长与重点。双方围绕大气新粒子生成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人才交流、科研协作、平台建设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共识,将依托关中平原站的优质平台,在大气气溶胶成核与增长机制、气溶胶与气候相互作用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并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与人员互访活动,进一步提升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深度。此次会谈标志着关中平原站在国际合作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将有力推动相关科研项目的深入实施,为黄河流域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长足发展贡献力量。Kulmala现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芬兰科学和人文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国家友谊奖获得者。他是国际气溶胶成核理论的奠基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气溶胶的成核与增长机制、气溶胶-大气簇团动力学以及生物圈-气溶胶-云-气候相互作用等。
2024-12-03
-
黄宇研究员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月17日,广东省科技大会隆重召开,总结了上年度科技创新工作并对科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会上,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揭晓,黄宇研究员率领的空气净化新技术团队(AirPNT)联合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效常温催化除醛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聚焦新型常温催化材料与技术研发,成功实现了在室温条件下将低浓度、持久释放的甲醛高效分解为无毒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团队通过开发活性炭原位负载工艺、过渡金属氧化物氧空位宏量调控手段及贵金属静电靶向定位策略等新型技术,克服了传统空气净化器除醛寿命短、易产生异味及二次污染等方面的缺点,甲醛去除效率高达99.9%,甲醛累积净化量超10000 mg,展现出卓越的性能。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行业专家鉴定,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奖、中国家用电器年度技术创新成果奖以及AWE艾普兰优秀产品奖等诸多荣誉。同时,该技术还入选了《广东省节能技术、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在行业内居于的领先地位。此外,项目成果已在格力除醛空气净化器系列产品中实现了商品化应用,并获得了央视专题片“品牌强国工程”报道,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空气净化新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环境空气污染控制基础研究与应用示范。团队依托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和室内甲醛污染治理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等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并获得了18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通过将高水平的创新技术在空净领域龙头企业实现高效率转化应用,有效推动了环保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环境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走好抢占科技制高点新征程,为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贡献科技力量。
2024-11-19
-
大气团队参与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并获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4年10月24日至28日,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CCPT13)在苏州成功召开。大会以“汇聚颗粒大智慧 增强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围绕颗粒学相关领域的科技研发进展、产业革命趋势和人才成长途径等展开交流,是一次全国性高层次的颗粒学领域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大气团队在气溶胶专业委员会下积极组织分论坛“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气溶胶研究现状与展望”,并派出20余名科研人员参会,很好地展示了研究室在气溶胶及粉尘环境领域的相关工作积累与丰硕成果,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生参与交流。大气团队参会代表在大会交流环节表现突出。黄宇、韩月梅及李建军研究员受邀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在环境污染控制、有机气溶胶、生物质燃烧领域的最新进展。副研究员段静、助理研究员崔龙、博士后李丽娟、朱丹丹及研究生孔亚静等也分别进行了学术报告,分享了研究室在源排放颗粒物特征、二次颗粒物生成与老化及其环境健康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大气团队在本届大会收获了多项殊荣。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主导完成的“我国大气PM2.5污染特征与重霾成因”成果荣获2024年度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段静和孔亚静凭借出色表现,分别获得了“优秀青年报告奖”。这些荣誉充分展现了研究室在气溶胶领域的不懈深耕和传承,也生动反映了青年科技人才的茁壮成长与杰出贡献。会议期间,团队多位成员还参加了2026年即将在西安举办的国际气溶胶会议(International Aerosol Conference, IAC)的筹备工作会议。作为此次国际盛会的承办方,旨在聚百家之长,“同呼吸 共命运”,共同肩负国内外学者深入交流合作和平台搭建的重任,持续深耕气溶胶领域的前沿研究阵地,共同促进全球气溶胶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和创新进步。
2024-11-15
-
关中平原站与澳门野外站签署合作协议
2024年9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孙有斌带队赴澳门科技大学开展科技交流。进一步提升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更好的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2024年9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孙有斌带队赴澳门科技大学开展科技交流,并见证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和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澳门野外站)合作协议签署。关中平原站站长韩永明研究员、副站长牛振川研究员和黄汝锦研究员一同前往。澳门野外站依托于澳门科技大学,是首个港澳地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澳门全面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体现。在澳期间,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环境研究院院长、澳门野外站站长马义兵教授陪同参观了澳门野外站,并介绍了该站建设历程、主要工作进展和成果,双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孙有斌所长应邀在留言簿签下“加强陆海合作、促进环境治理”的留言。本次科技交流取得重要成果,在澳门科技大学李行伟校长、陕西省科技厅白崇军副厅长、西安市科技局李志军局长和孙有斌所长等领导的见证下,关中平原站韩永明站长与澳门野外站马义兵站长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生态环境领域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提升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更好的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
2024-09-10
-
“一带一路”干旱区土壤碳循环国际培训班开幕
8月18日,关中平原站生态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资助下、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承办了2024年“一带一路”干旱区土壤碳循环国际培训班,开幕式在西安市举行。来自1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24名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国际培训班。此次国际培训班旨在加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土壤碳循环研究领域的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文华、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李建勋、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副主任王学立、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刘春卓等出席开班仪式。此次开班仪式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科技外事处处长李力和培训班班主任、关中平原站生态团队陈骥研究员共同主持。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安芷生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研究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文华、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长李建勋分别进行了致辞。本届培训班从8月18日至8月31日,为期14天,将围绕“一带一路”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开,通过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及技能培训、野外考察、典型案例授课和访谈交流,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学者掌握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的基本研究方法,探索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系统增汇减排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培训班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多所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数十位土壤碳循环领域的杰出学者进行授课。会议合照
2024-08-20
-
关中平原站一行赴北京化工大学交流学习
6月19~20日,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关中平原站”)副站长王启元研究员一行赴北京化工大学气溶胶与霾实验室交流学习,双方就大气新粒子生成的化学机制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积极开展讨论,芬兰赫尔辛基大学Joni Kujansuu教授和亓鲁博士参加会议。 气溶胶与霾实验室刘永春教授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研究方向及仪器设备,利用气溶胶质谱仪、多源离子化质谱仪(Nitrate-CIMS、I-CIMS、PTR-MS等)、烟雾箱、黑碳仪等仪器,构建了多种先进的研究方法,结合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等手段,研究复合大气条件下二次气溶胶和臭氧的生成机制和人体健康毒性效应,并开发了重要前体物的控制技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培养夏璊博士围绕新粒子生成的环境与气候效应、气溶胶粒径测量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讲解,强调了大气新粒子生成显著的环境和气候效应。 20日,夏璊博士带领王启元一行参观了北京化工大学气溶胶观测站点及实验室,详细介绍了站点的全部观测设备。双方就仪器设备维护频率、观测时长等具体操作问题进行了热烈地交流讨论。随后,实验人员对新粒子关联仪器Nitrate-CIMS、Iodide-CIMS、NAIS和离子在线分析仪MARGA等仪器的原理方法、运行维护及数据处理经验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为关中平原站引进新粒子方面的仪器设备提供了全方位的借鉴与参考。 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增进了双方交流了解,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关中平原站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双方将以此为契机,拓宽全方位合作交流领域,加快抢占新粒子领域科技制高点,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关中平原高质量发展!
2024-06-20
-
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4月7-9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在西安周至县顺利举行。会后,与会专家实地考察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和高新子观测场。 4月7-9日,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在西安周至县顺利举行。 关中平原站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卫健院士、副主任曹军骥研究员、委员安芷生院士、顾兆林教授、刘禹研究员和王效科研究员等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科技促发展局地球与资源处段晓男处长、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数据与野外台站处徐波主管、中国科学院基础局科研条件处杨萍研究员、特邀专家于贵瑞院士、陈怡平研究员、沈茂才研究员,以及北京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站长、副站长等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了此次会议。 此外,会议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香河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秦岭国家植物园、西安植物园、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西安市周至县生态环境局和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相关领域专家参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科技外事处李力处长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晏宏副所长代表依托单位致辞;段晓男处长、徐波主管和杨萍主管分别针对野外站的管理、建设规划和目标任务等进行介绍,与会院士及专家从不同方面对关中站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表达了殷切期望。 韩永明站长作了全面的工作汇报,系统介绍了台站建设历程、观测研究、示范服务、交流合作、年度重要进展和未来规划等。关中平原站王启元研究员、牛振川研究员及陈骥研究员,以及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李培月教授分别就PM2.5源解析的构建与应用、温室气体碳同位素观测与示踪、城市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秦岭北麓水环境现状与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介绍。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与会专家对关中平原站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关中平原站下一步科学观测布局、新技术应用和示范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指出关中平原站既要继续保持大气污染防控等传统优势,也要及时了解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新定位、新需求,充分发挥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并就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关中平原水资源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更好的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会后,与会专家实地考察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和高新子观测场。
2024-04-11
-
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4 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1 年10月,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关中平原站”)正式获科学技术部批准建设。经过不断努力,关中平原站在学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重大观测设施布局、地方合作与服务等方面取得诸多进展。 为更好提升关中平原站观测、研究、服务和示范能力与水平,推进我国中西部面向人口密集区的城市生态系统发展及与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合作和数据共享,提升关中平原站服务美丽中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碳战略等国家战略的综合能力,定于2024年4月7-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 值此关中平原站年会之际,也邀请到京津冀站、长三角站、粤港澳站等城市站的相关专家莅临,共同讨论城市站领域发展问题。
2024-04-03
-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联合实验室在关中平原国家站揭牌
2024年3月1日上午,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关中平原国家站)与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省监测中心站)共同组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联合实验室”在关中平原站田峪主站举行揭牌仪式。关中站站长韩永明、副站长王启元与省监测站副站长曹磊、大气室主任陶亚南、综合管理室主任黄争共同出席了本次揭牌仪式。首先,韩永明对省监测中心站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关中平原站的历史、定位、科研成就及未来发展规划,并指出联合实验室的组建标志着双方在环境监测与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开启密切合作的新篇章,在加强关中平原大气颗粒物和臭氧(O3)协同控制研究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曹磊详述了联合实验室的建立背景和预期作用。他强调,该实验室将推动地区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发展,补充了省站在秦岭背景区环境监测的空白,对双方高质量合作充满信心。举行揭牌仪式及主要参加人员合影揭牌仪式后,双方聚焦联合实验室的运营管理、科研项目合作与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深入讨论,联合实验室将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协同攻关,强强联手,在大气复合污染成因解析、污染物传传输路径研究、区域污染控制策略等领域深入合作,助力关中平原及更广区域空气质量可持续改进,为缓解关中乃至全省的大气污染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双方专家在关中平原国家野外站交流讨论
2024-03-04
-
关中平原国家野外站团队到北京京津冀国家站交流与学习
为进一步加快陕西省关中平原国家野外台站的建设步伐、完善观测网络,增进同类型国家观测站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携手建站,2024年1月18日韩永明站长率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观测站一行(以下简称“关中站团队”,包括朱崇抒副站长、周家茂高级工程师、方焱工程师和徐馨工程师等骨干成员)共5人赴北京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京津冀站”)开展交流与学习。 上午京津冀站副站长任玉芬、张红星高级工程师和孙旭工程师带领关中站团队参观了京津冀站北京教学植物园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两个主要的监测平台,详细介绍了平台开展的空气质量、气象、PM2.5采样分析、空气花粉、城市降雨、城市物候、植物生长和蒸腾、植物排放VOCs、城市昆虫多样性、城市鸟类多样性、地下水等原位的水土气生监测,以及京津冀站经过多年实践完善的移动观测车。随后关中站团队参观了京津冀站数据实时监控中心、物联网展示平台和数据库系统等。 下午两站成员进行了友好高效的座谈交流。周伟奇站长从京津冀站的发展历程、基本情况、科研方向与任务、长期监测与调查指标、观测网络建设以及近期的重点研究进展向关中站团队进行了介绍。随后韩永明站长介绍了关中站的基本情况以及建设进展,并表达了向京津冀站多学习城市生态监测技术和观测网络建设的想法,希望两站互通有无、加强交流合作。同时两站成员对城市生态站的观测采样布局、监测技术方法、数据分析与收集、示范服务等工作细节进行了交流学习。座谈期间,两站科研人员就以下几个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1. 对于国家野外观测站城市生态站的定位、发展规划进行了交流,讨论未来在更多城市站的加入下,建立有效合作的城市生态观测站联盟,定期开展联盟会议,加强城市站成果产出集成与生态环境服务的可能性;2. 就如何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人口密集区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技术规范,更好地反应城市复杂生态系统的耦合变化,更深入的研究城市间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开展了深入的交流;3. 在全球变化的大环境下,加强两站间在城市生态响应等课题方面的科研合作。 大家一致表示此次交流访问极大的加强了两个城市站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未来的合作共发展。两站人员将努力携手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城市生态站联盟,并充分利用平台争取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做好科技支撑服务。
2024-01-29